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办学理念,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的主阵地作用,南宁学院思政部一直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生动性及吸引力。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手段之一,是理论课堂的延伸。4月18日,学校2017级会计学专业100多名本科生在思政部主任莫河东的带领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堂搬到了位于学校不孤湖畔的昼夜石雕现场,学生们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理论课。
莫主任讲述了昼夜石雕的前世今生后,首先强调艺术作品没有唯一的解读,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主体的立场、价值观和人生阅历等密切相关,说明实践对认识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座石雕的正反面分别抽象地表现了白天和黑夜,有矛盾对立统一普遍存在的寓意。他还引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的古典名句,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更加珍惜青年时代大好时光。
莫主任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分析艺术品的价值,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创造艺术作品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的价值难以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具有很高的价值和久远的意义。他希望同学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创造性劳动的特点,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勉励同学们积极投身于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做创新创业的实干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不仅要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还要入脑入心,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有情有景、有滋有味。思政部进行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不仅让学生们更好地听进去,悟起来,更让思政课实实在在地活起来、实起来。(思政部供稿 文/农燕 图/党政办宣传科)

莫河东主任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堂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