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为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准确感受在广西这片热土上各民族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历史贡献,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纳入全校必修课程,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集体共研明方向,精雕细琢提质量。学校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集体备课、研课,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课程设计不断优化。课程组教师常态化开展公开课活动5次,通过发挥示范课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整体进步。学校党委书记刘彪同志开学首日便走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堂,为课程建设提供宝贵指导建议,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落实。

校党委刘彪书记一行深入思政课课堂听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开学第一课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开展集体备课会
创新思政主课堂,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教师积极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借助数字图书馆、思专融合等手段,增强理论阐释的感染力与说服力。通过广西民族文化实物展示、“问题链”小组合作探究、民族特色案例分析、开展沉浸式教学,推动学生从多维度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系统认知。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刘姗姗老师与学生开展互动
理实一体推进实践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再出新成效。学校依托思政课“三通五化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团队组织师生结合广西民族文化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进“锦绣三月三·共绘同心圆”活动,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场所,走进社区街道等社会活动场所,将广西岩画、服饰、技艺、歌舞、美食、节庆等文化符号转化为教学资源。课程团队还通过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微电影创作等形式,共形成区级以上成果作品6部,引导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深化理论认知,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升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师生开展民俗实践活动
师生理论宣讲服务社会,共画立德树人同心圆。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教师+学生”双维宣讲体系,教师团队多次受邀赴基层和企业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同时,学校“青春话百年”宣讲团走出校园,深入社区,通过“朋辈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案例,向广大群众和学生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国军教授到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未来,学校将持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活动等举措,全方位、深层次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深刻领悟“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的共同体理念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文/周月红 图/许玉菇 一审一校:李宗芝 二审二校:张雪娇 三审三校:董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