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开篇之际,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指导精神,遵循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研室先后开展3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集体备课会。会议以“启智润心,铸魂育人”为核心议题,旨在系统规划新学年的教学工作,确保开学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叶文香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成员及课程团队教师参加。
一、优化氛围:构建有序教学流程
教研室主任叶老师结合学校与学院的重点工作,深入阐释了课程的性质与要求,对教学规范和课程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她指出,以“大思政”理念为引领,以审核评估为抓手,落实“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实现“双高双严”(严格课堂管理、严格考核评价,高标准教学设计、高质量教学互动),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确保每一节课都能以高标准进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能让学生体会民情、洞察社会、明晰国情的优质课程。
二、深耕地方:丰富课程内容体系
会上,叶老师从整体上详细介绍了思政实践课程的改革创新举措。指出课程以学校“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办学理念和“大思政课”建设思路为指导,按照一体化分众式的八桂文化内容设计,通过深挖地方文化特色,以“解码——赋能——转化”的创新逻辑,致力于构建一个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富有地域特色的思政实践课程生态。夏雪彬、赵易、李宇、唐毓等4位老师结合不同方向文化专题展开教学设计思路分享。他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精心挑选教学素材,细致梳理地域文化特点,结合学生具体专业,设计具有针对性与时代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创新研讨: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
在讨论环节,参会教师积极发言,对AI赋能思政实践教学路径,教学方法创新、案例选择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莫金梅老师谈到,思政实践教学要达到育人成效,必须落实沉浸式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积极性,具体可以通过带学生到具体的场域当中去,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重要村镇等,也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重建历史场景,比如,让学生以第一视角参与湘江战役决策模拟,系统实时生成历史人物互动对话等。牙彩劝老师提出,项目化开展教学,如何让学生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和专业找到实践项目是重点,老师必须把项目式学习升级,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实践主题。董伟老师认为,作为一门思政实践课,有效的考核方式也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要建立标准化科学化的考核机制。
通过此次集体备课会,教研室全体教师对新学期的思政实践课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备课会为契机,不断提升自我,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迎接新学期的挑战,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广西、发展广西做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文/董伟 图/欧祥月 一审一校:叶文香 二审二校:欧祥月 三审三校:张雪娇)



备课会现场